
零重力空間中的「共生」—— 藝術家徐叡平的〈泛種論〉藝術計畫
在許多向外太空探索的計畫長久以來都試圖找尋著生命的痕跡,這個未定的探索,使得與外星物種的第一類接觸(first contact)成了許多創作者得以發揮的科幻題材。追尋著這個線索,藝術家徐叡平的作品探詢著共生的各種可能。
在許多向外太空探索的計畫長久以來都試圖找尋著生命的痕跡,這個未定的探索,使得與外星物種的第一類接觸(first contact)成了許多創作者得以發揮的科幻題材。追尋著這個線索,藝術家徐叡平的作品探詢著共生的各種可能。
在前往太空探險的飛行器中,無重力往往僅只是一個在理論上的理想狀態,而微重力則為實際中更常發生的情況,在這樣的環境中植物將失去向上生長的方向感,流體也會改變其運動規律。如果你有機會在微重力或無重力的空間下活動,你會選擇做什麼?
微重力/超重力(microgravity/hypergravity),如何塑造我們對「失重聆聽」的感知體驗?如何尋求利用將聲音這一空間觀點,視為一種獨特參數的權利?
「氣候變遷」的龐大感令人無從下手,只能在焦慮與無助中搖擺不定—一種唐納·哈洛維(Donna Haraway)稱作「優柔寡斷的躁動(indecisive agitation)」。融聲創意攜手墨西哥跨域實驗室dériveLAB與創意空間BEMA展開國際合作,邀請長期關注藝術與科技的台灣和拉美藝術家,由自身創作出發,回應「環境感知」的主題。